在纽约市晨光熹微的哈德逊河畔,哥伦比亚大学校园内,一位身形修长、步履坚定的亚裔青年正穿过红砖砌成的洛氏图书馆,他龙8国际背着沉重的书包,手中却习惯性地虚握,仿佛仍握着那柄陪伴他征战多年的佩剑,他,就是曾以“费若秋”之名闪耀法国剑坛的中国籍击剑运动员,褪去赛场荣光,他选择在哥大应用物理学专业开启一段全新的学术征程,本次独家专访中,费若秋首次深度剖析了从职业运动员到顶尖学府求学者的转型之路,分享其如何将击剑精神融入学术探索的独特感悟。
从剑道到课堂:一场蓄谋已久的转型
费若秋的击剑生涯堪称传奇——14岁赴法接受专业训练,19岁斩获欧洲青年锦标赛银牌,23岁跻身世界排名前二十,三年前,正值巅峰期的他突然宣布暂别赛场,转而申请海外高校。“许多人认为这是冲动,但对我而言,这是长期思考后的必然选择,”费若秋坐在哥大实验室外的长椅上,目光沉静地回忆道,“击剑教会我专注与韧性,但科学问题才是我自幼深埋的执念。”
他透露,职业运动员期间,自己始终未放弃学术追求,训练间隙,他自学高等数学与物理,甚至通过线上课程修完了微积分和电磁学基础,2022年,凭借出色的学术背景与击剑生涯展现的毅力,他成功获得哥大应用物理学专业的录取通知书。“面试时,教授问我为何选择转型,我回答:剑道追求的是百分之一秒的精准,而物理探索的是宇宙本质的规律——两者都需要极致的专注与逻辑。”
双线作战:平衡学业与未竟的剑客梦
哥大的学业压力远超费若秋预期,应用物理学专业课程密集,实验报告常需熬夜完成,但他仍坚持每周至少三次的击剑训练。“时间管理是最大的挑战,”他坦言,“但击剑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,无法割舍。”他作为哥大击剑俱乐部技术顾问,偶尔指导校队队员,令人惊讶的是,他并未完全放弃职业赛事,去年还秘密参加了法国一场小型邀请赛并闯入八强。“学术是主线,但击剑像一根弦,始终绷在我的精神世界里,每次握住剑柄,都能找回那种‘绝对专注’的状态,这对解构物理模型也有奇妙的促进作用。”
费若秋特别提到哥大多元文化环境对他的影响。“这里没有人只把我视为‘前运动员’,而是更关注我的学术观点,这种身份认同的转变,让我能更自由地探索自我。”他笑道,有时在实验室推导公式卡壳,会下意识做出击剑的弓步动作,“同学觉得滑稽,但我发现身体记忆能激活思维——或许这就是所谓的‘体脑联动’吧。”
击剑哲学与科学思维的共鸣
专访中,费若秋多次强调击剑与物理学之间的深层联结。“击剑战术讲究预判、反应与策略调整,这与物理学中分析粒子运动轨迹的思维异曲同工,”他举例道,“比如佩剑比赛中的‘攻击优先权’规则,本质上是一种动态博弈,而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原理同样揭示了观测与结果之间的不确定性,这种跨界类比常给我带来研究灵感。”
他的硕士课题聚焦于纳米材料的热传导特性,研究过程中,他竟从击剑步伐的“虚实变换”中获得启发,设计出一套新型算法来模拟电子散射行为。“体育精神的核心是突破极限,科学亦然,不同的是,赛场对手是具象的人,而学术的对手是未知的领域。”
费若秋认为,职业运动员经历塑造了他的抗压能力。“实验失败九十九次后,第一百次的尝试需要勇气——这种勇气与剑道上逆转赛点的心态如出一辙。”

文化跨越:从巴黎左岸到纽约哈莱姆
从浪漫随性的巴黎到快节奏的纽约,费若秋坦言经历了文化震荡。“法国击剑圈重视传统与形式感,而哥大更推崇创新与跨界,但两者都教会我如何在不同语境中保持本心。”他提到,法国训练生涯赋予他的优雅仪态,如今在学术演讲中成为优势;“而美式教育中的批判性思维,又让我对击剑战术有了更理性的反思。”
尽管学业繁忙,他仍活跃于哥大的国际学生社群,曾组织“体育与科学”主题沙龙,分享运动员转型案例。“我希望打破‘体育生等于文化课弱者’的刻板印象,顶尖运动员的决策力与执行力,在科研中同样是稀缺品质。”
未来规划:科学家的剑客心
对于未来,费若秋展现出清晰的规划:完成硕士学业后,他计划攻读博士学位,研究方向可能涉及运动生物力学或材料物理。“或许有一天,我会开发一款基于击剑动力学的新型体育传感器,”他眼中闪过锐利的光,“但无论如何,击剑将始终是我的‘精神体操’。”
他透露,正与法国击剑协会探讨合作,未来可能利用哥大实验室资源,开展击剑装备材料创新的课题。“体育与科学并非割裂的领域——就像我的佩剑,它既是竞技工具,也承载着材料学与流体力学的奥秘。”

暮色渐染哥大的穹顶礼堂,费若秋收拾好笔记本,准备赶往下一堂量子力学讲座,临别时,他以一句击剑谚语作结:“真正的剑客,永远在寻找下一个突破口,这个突破口如今藏在浩瀚的物理公式中。”他的身影渐行渐远,仿佛仍是那个在剑道上蓄势待发的少年,只是战场已从聚光灯下的金属剑道,转向人类认知边界的无形疆场。
发表评论